时光荏苒,日月如梭。81级大学本科入校已经过了40多年。对于度过10年寒窗,当时被称为“时代骄子”的新生来说,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场景是最令我终生难忘的。
清楚的记得,河南农大郑州文化路老校区一入门,有4个对称的大花园,里面栽种有各种奇花异草和种类繁多的名贵树木。面对学校大门和分立左右两侧,坐落有雄壮厚重、步行楼梯宽大的苏式教学科研楼。在主楼两侧和左右副楼前,分别有一条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笔直东西向大道,大道两边有多年生长的参天白杨大树。居住过4年的新建11号红砖宿舍楼外有一条清澈的马路边小河,小河边农业路两侧长有高大的白杨树。每年一到春夏天,对于居住在二楼靠北面窗户边的我来说,总是很幸运的,因为我能透过明净的玻璃大窗看到清澈的小河,打开窗户经常能听到叽叽嚓嚓的鸟语和潺潺的水声,还能闻到小河边的各种野草花香。宿舍楼西旁就是宽敞明亮的新建餐厅,宿舍楼东边坐落有多栋红砖红瓦老式坡顶筒楼。校区西北角处的一座两层红砖教学楼,是我们前两年上课常去的地方。在宿舍和这座两层红砖教学楼之间,有一条几百米长的柏油铺锝不是很好的蜿蜒大路。在 每年春夏季节,这条路的两边总能长出一簇簇黄色的野花和各种野草。在这条路的中间有一座仓库式红砖图书馆(记得我们85年毕业时新的图书大楼完工了)。
老校区有我们引以为傲的400米标准跑道大操场,操场中央是足球场的中心;还有约十几个标准比赛场地组成的篮球场区域等。大操场西北角处有一处约十几亩的竹园。晨跑、三餐、上课、打球、夜读,“各种小组的研讨” 和春暖花开的郊游......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、《军港之夜》、《风雨兼程》和《外婆的澎湖湾》等校园歌曲依然响在耳边。一到周末晚上,去操场、或去隔壁的郑州工学院操场看场露天电影,一定是奢侈和美好的。毕业前夕,承担中国社科院的科研课题并完成毕业实习,历时三个月、对在黄河故道边兰考县一个行政村的100多户农户进行了逐户走访调查。这一切仿佛就在昨天。
1982年盛夏一次的班务会上,班主任岑映红老师对我们同学说:“现在集贸市场上西红柿的价格是5分钱一斤,科学研究称每个西红柿的植物蛋白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蛋白含量。建议你们多买西红柿吃。”(80年代早期,学校食堂的小酥肉0.25元一份;绿豆芽5分钱一份。农业路与文化路交叉口羊肉烩面馆里的羊肉烩面0.5元一碗。)这句话我至今记忆很深,也许从那时起,我养成了至今保持的平日爱吃西红柿的好习惯。
然而,记忆中印象最深、对我后来性格塑造影响最大的还是大操场西北角处的那片竹园。她虽然位于校园操场西北角处的一处不显眼位置,她没有校门内广场大花园里百花的芬芳与争艳,也没有校园内东西主干道两边众 多参天白杨树的高大。也许是因为她位于操场和教室之间的小路边我们经常路过的缘故,使我一年四季对这片竹园有了一种异常的情感。
早春的竹园,在乍暖还寒的春风里很容易让人吟诵起清代郑燮的七言绝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”。黄河边校园的春风时常伴有春雨。一场春雨过后,竹园里的小竹笋破土而出,冲破泥土的压力争相吸吮着甘甜的春雨。中原夏季的热风和频多的雨水促成了小竹笋快速长成了竹子,竹园变得茂密,近看青翠欲滴。在操场远处看这片竹园更像是一大片绿叶。记得我高中时期有一位教我体育的崔洛伸老师,他担心我们高考备战期间,长期在“不稳定电流电灯”下学习,容易损坏我们视力,在早操后经常叮嘱我们:“要经常远看绿叶绿色,这有助于保护眼睛。”也许是我这位终生难忘的崔老师的叮嘱,也许自己有遗传的基因优势,也许是得益于我在大学校园,一年四季经常远看和近看这片青翠的竹园,我的双眼在毕业工作以后的多年保持了1.5的视力。想起教过我高中物理、早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、才华横溢和在英年早逝后被评为“全省优秀教师”的罗洪涛老师(他真是“桃李满天下”),教过我化学的许远勤老师,呕心沥血教过我数学和语文的另二位崔老师等高中,以及大学、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时期的诸多恩师,自然让人咏起晚唐李商隐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烛成灰泪始干”“竹坞无尘水滥清,相思迢递隔重城”和龚自珍“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落花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”的诗句。
春华秋实,秋天是收获的季节。在瑟瑟秋风的吹拂下,万物凋零,秃秃的果树上只剩下果实,平日高大的白杨早早落叶尽光,而这片竹园依然葱翠,在一片落叶枯黄中尽显绿色本色,分外耀眼妖娆。在读书疲惫和规避操场打篮球的喧嚣有时,独自走近这片竹园静息。凝视这竹子的平凡、生生不息、坚韧不拔,在平凡中节节长高,真的是悟出竹子的诸多可贵品质:“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为扶持”“一节复一节,千枝攒万叶。我自不开花,免撩蜂与蝶”。难怪苏东坡的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千古传诵。
记得有一次在瑞雪纷纷的冬季夜晚,我独自踏雪来到这片竹园前站立良久,看着夜空飞飘的鹅毛般雪片纷纷落入竹园,在不禁咏起白居易“夜深知雪重,时闻折竹声”的诗句的同时,也领悟到“君子本虚心,甘自低头伏”的意涵。“大雪压青松,青松挺且直。要知松高洁,待到雪化时。”竹子有与雪松一样的品格。此时此刻,一股冷风吹来,独立风雪中竹园前,展望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未来人生路,自己下决心要塑造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的执着竹子精神。
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在30多年的金融职业生涯中,一直发扬和践行“竹子精神。”早期在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长期从事外资、外汇和国际业务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从弱到强,带团队,建系统,育新人;着重引进、吸收、转化与提升,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值得回首的业绩。 为切实探索“金融的商业和普惠精神”,我2002年10月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以“竹子精神”为企业文化核心、以“情系大众、服务民生”为企业宗旨、以非国有资本为主要股本、国务院批准设立的“金融改革与试验的产物”——中国民生银行。
白驹过隙,一晃又20年过去了。“愿你走出半生,归来仍是少年。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,怎能不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”自己总感觉,自己仍是“一棵小竹子。”
如今,虽然老校园里的竹园早已没有了,昔日的校园景象成为了美好记忆。但“河南农业大学151amjs澳金沙门”这片“竹园”正枝繁叶茂。留校任教的昔日同窗赵慧芬同学告诉我:“现在经管学院一年的招生规模都超过了当年全校的招生规模。”四季中更美的新校区、欧式教学楼、博士点、长江学者、优良的办学传统、丰富的育人资源和浓厚的校园文化等,必将对一届届莘莘学子有更大、更深远地影响。
老校园里的竹园永远在我的记忆里,永远难忘竹园四季的清香与芬芳。
作者简介:李华,男,1964年4月出生,河南虞城人,1981级农经专业校友,现就职于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。